把更多的資金資源“投資于人”,是宏觀政策導向上的一個積極變化。如果通過“投資于人”真正把終端需求提升到一個合理水平,那么擴大內需目標的實現就有了源頭活水,中國經濟增長也就有了源源不斷的動力輸入。
“當前消費不足主要是服務消費不足”“要用過去抓投資的力度和投入去抓消費”。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5年年會專題研討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的主旨發言,再次引發人們對服務消費的關注。
從功能看,消費可劃分為生存型消費和發展型消費兩大類。前者主要是基本的物質需求,比如吃穿等溫飽問題,目前這類消費已基本解決;后者主要體現在對服務的需求上,按照需求的不同,又可分為滿足養老托育等剛需的基礎型服務消費,以及文娛、教育、金融等改善型服務消費。通常情況下,改善型服務消費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通過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來實現。
現階段,我國投資與出口這兩大傳統引擎有所減弱,消費的“壓艙石”作用正進一步顯現。正因如此,對于提振消費再怎么強調都不為過。從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把大力提振消費擺在各項工作之首,到近期《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正式發布,一系列提振消費政策的陸續出臺,就是要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尤其是加快補上消費短板,使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
有這樣一組消費數據頗值得關注:目前,我國居民最終消費占GDP比重在40%以下,服務消費占比約為26%,這些數字與歐美等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也比亞洲幾個主要發展中國家低不少。客觀上看,這些差距的背后,并不是我國消費平均水平的不足,而是更多地體現為一種結構性的失衡,尤以服務消費的不足最為突出,這也進一步傳遞出補上服務消費短板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近年來,我國在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明顯進展,但從總體上看還存在一定的滯后性,特別是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領域的短板,對發展型服務消費的增長形成了掣肘——一方面,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不足導致很多老百姓不敢消費;另一方面,服務消費環境欠缺、品質不高等實際情況,也讓很多人不愿消費,最終對提振消費的效果產生了不利影響。這恰恰也說明,服務消費未來仍有較大發展空間,甚至可以成為撬動消費增長的支點。
短期來看,提振消費需要繼續加大政策力度,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費,財政支出結構要適度調整以更好適應政策調整的導向。長期來看,需要通過深化改革來形成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安排,通過更多行之有效的“投資于人”,把增加投資與創造就業,特別是把高質量就業與提高人力資本、擴大消費更好地結合起來,形成更加高效的交流互動。
把更多的資金資源“投資于人”,是宏觀政策導向上的一個積極變化。事實上,我國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很多問題,其根源都指向了終端需求不足這個關鍵點。如果通過“投資于人”真正把終端需求提升到一個合理水平,那么擴大內需目標的實現就有了源頭活水,中國經濟增長也就有了源源不斷的動力輸入。
需要指出的是,以服務消費為著力點,推動消費結構優化提升,必須要通過持續穩定的制度性安排來實現。實踐中,一是要提高農民工等低收入階層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這部分人群基數大,在服務消費上“欠賬”也比較多,將來也是我國消費市場的潛力所在。二是要進一步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促進人才、資金、土地等要素資源在城鄉之間雙向流動,只有這些生產要素實現了順暢流動、融合發展,服務消費短板才能補上,社會生產力才能更好釋放,消費才能真正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主拉動力。 (作者:顧陽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