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稻谷油、玉米胚芽油、小麥胚芽油等屬于新型小眾油,消費者認知不足。要強化宣傳,加強市場培育、品牌建設,讓人們認識到谷物油的營養價值,逐漸形成谷物油消費的良好市場環境。
我國食用油自給率較低,對外依存度較高。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挖掘油料增產潛力。稻谷、玉米和小麥三大主糧既是主食重要原料,也是谷物油料來源。發展糧食精深加工,可生產出米糠、麩皮、玉米胚芽等加工副產物,進而可以生產營養價值較高的谷物油,可以提高糧食附加值,還能提高食用油自給率,一舉多得。
推動谷物油產業化發展,可以進一步豐富我國食用油版圖,推動食用油供給體系向“多元化、內循環”轉型。我國傳統食用植物油包括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等。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費需求增加,我國油料油脂進口持續增長。在當前嚴峻復雜的國際環境下,油脂油料進口面臨挑戰,提高油料自給率才能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有關部門實施大豆油料提升工程,挖掘油料增產潛力,擴大大豆、油菜籽、花生等主要油料種植面積,大力提升單產水平。大力發展谷物油脂,玉米油和稻米油產量逐步增加。與大豆、油菜籽、花生、油茶等傳統油料不同,利用糧食加工副產物發展谷物油,不直接占用農業資源,可以有效突破資源環境約束。
谷物油在我國發展潛力大。我國是糧食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稻谷、小麥和玉米三大主糧產量占糧食總產量比重高達90%以上,糧食加工副產物產量大,是一座未充分開發的“隱形油田”。谷物油主要包括稻米油、玉米油、小麥胚芽油。近年來,我國深入實施糧食節約行動,谷物油產業有所發展,但發展較緩慢,主要受限于原料供給分散、技術門檻和市場認知等因素。深耕谷物油產業,可減少油脂油料進口,分散油脂油料供應鏈風險。
糧食加工副產物保質期短、企業布局分散、原料收集難度大。應推動谷物油產業鏈整合,支持引導糧食加工龍頭企業在主產區做文章,構建糧食加工循環產業鏈基地,大幅壓縮原料來源半徑。據了解,益海嘉里、中糧、北大荒等企業在稻谷主產區建立循環產業鏈,西王在山東濱州建立玉米油加工基地,一些糧油加工企業在小麥主產區建立小麥胚芽油生產加工基地。糧食經濟效益低,發展糧食精深加工,利用糧食加工副產物發展谷物油,可以開辟糧油產業新賽道,催生千億元級食用油市場,重構國內食用油競爭格局。
從糧食加工副產物到谷物油的轉化,原料保質技術、煉油技術是關鍵。谷物油產業發展高度依賴科技創新,需要推動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形成創新合力,為谷物油脂產業化發展提供技術支撐。例如,米糠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和生物活性功能,但新鮮米糠易酸敗、氧化穩定性差,集中收集難度大,極大限制了其深加工和增值利用。
稻谷油、玉米胚芽油、小麥胚芽油等屬于新型小眾油,消費者認知不足。要強化宣傳,加強市場培育、品牌建設,讓人們認識到谷物油的營養價值,逐漸形成谷物油消費的良好市場環境。應把谷物油納入儲備食用油,推動谷物油進入餐飲供應鏈,必要時借鑒日本制定的法規,將稻米油指定為中小學營養午餐的烹調用油,以提高少年兒童身體素質。
谷物油與主糧具有同源特性,開發谷物油,是通過激活存量資源、重構產業生態、創造增量價值,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以糧養油、以油促糧”的新發展模式,在極端情況下還可實現“口糧—飼料—油脂”彈性轉換,進一步提升糧油安全保障水平。 (作者:劉慧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