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技術加速落地應用、低空經濟蓬勃發展……近年來,中央圍繞“培育未來產業”作了一系列部署,各地紛紛落地推進培育未來產業的實施方案、投資計劃、改革舉措,未來產業呈現破土出苗、拔節成長之勢。數字經濟時代,未來產業的發展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系統布局培育未來產業,亦是主動應對國際國內不確定性因素的確定性舉措。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如何努力把各方面積極因素轉化為“早打糧食”“多打糧食”的發展實績?要看到,中長期最具潛力的“高產田”“穩產田”在未來產業,必須聚焦未來產業發展,持續深耕戰略性、先導性領域,將潛在勢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從產業變遷的一般規律看,正如雜交水稻對常規水稻的迭代使得“畝產千斤”“禾下乘涼”成為現實,歷次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中涌現出來的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催生了一批又一批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未來產業,并成長為引領經濟增長的千億級萬億級支柱產業。一個國家或地區要持續實現“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需要在戰略上重視培育一代又一代未來產業。未來產業是全球競爭最激烈的戰略必爭之地,我國與發達國家處于未來產業發展的同一起跑線,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是鍛造非對稱技術產業優勢不容錯過的戰略機遇。我國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機制優勢、超大規模市場應用優勢、最完備工業體系的產業配套優勢,為培育未來產業從或然走向必然提供了肥沃土壤。
對標對表2035年遠景目標,要實現經濟總量邁上新的大臺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十五五”時期任務艱巨、時間緊迫,迫切需要聚焦未來產業,把握時機、深耕細作,加快形成一批千億級萬億級先導性產業和支柱性產業,催生規模龐大的新興產業鏈與產業集群。未來五年,智能機器人、低空飛行器、生物制造、新型儲能、創新藥等有望率先形成“吐穗揚花”的萬億級產業,成為支撐中長期經濟增長的標桿性產品。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部署“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培育未來產業是從中央到地方的發展共識,部分地方已經開始積極探索未來產業先導區建設,著力推動科技成果加速從“書架”向“貨架”轉化,讓創新陣地上不斷冒出“黑馬”甚至主力軍,為培育未來產業提供率先突圍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制度創新的“試驗田”。
培育未來產業是從一顆種子到一片糧田的長周期過程,需要高度重視“農情墑情苗情”。與成熟階段的傳統產業不同,未來產業尚未形成穩定的商業模式、盈利模式,未來產業的支持政策不能去搞“大水大肥漫灌”,需要有溫光水氣肥的精準調控。要強化適應未來產業特征的關鍵“養料”供給,不能簡單地“投磚頭”搞固定資產投資,而要“投人頭”重視創新人才培養,強化“投資于人”的思維,探索“科學家+企業家+投資家”的科技協同創新機制。培育未來產業,不能簡單地搞短線、掙快錢,而要創設專注長期投資的耐心資本,能夠走過從“播種”到“出苗”、再到“參天大樹”的長周期。目前,國家正在推動設立“航母級”的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據預測將吸引帶動地方、社會資本近1萬億元,基金存續期達到20年,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氫能儲能等前沿領域,通過市場化方式投資種子期、初創期企業。培育未來產業,要建設合適的“苗床”,加快未來產業概念驗證中心、未來產業科技園等孵化機構及知識產權、科技成果產權交易機構等建設,豐富新技術新產品應用場景,構建“關鍵技術產業化—新興產業規模化—傳統產業未來化”的場景應用創新體系,推動未來技術走向未來產業。
正如南稻北麥各有所宜,我國不同地區區位條件、科教資源、產業基礎、企業梯隊等存在較大差異,培育未來產業不能搞大呼隆、搞一刀切、搞一種模式,而要充分挖掘本地發展潛能,因地制宜找準培育未來產業的突破口,既要突出東部地區發揮關鍵作用,又要引導中西部地區聚焦細分賽道發力,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單項冠軍”。如在沙漠戈壁荒漠中,也可依托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發展新型儲能、綠電制氫等,在延伸產業鏈中培育未來產業。同時,培育未來產業不能各地區各部門“各播各的種、各施各的肥”,要根據不同“水土條件”強化統籌,避免出現長期戰略短期化、創新資源分散化、產業布局重復化等問題,必須堅持“全國一盤棋”統籌優化未來產業布局,推動區域布局“錯落有致”。
當然,培育未來產業也不能揠苗助長,而要有戰略耐心,善于墩墩苗,給予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成長的空間,探索建立“邊孵化邊調整、邊培育邊調試”的市場導引制度,建立寓治理于服務的未來產業治理模式,給予初創企業一定的成長“包容期”。下大力氣創造深耕細作的條件,支持引導企業聚焦細分領域和產業鏈關鍵環節持續強化研發投入,承擔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同時在政策上加強對首臺(套)、首批次等的支持。增強高校、科研機構“選種”的機會,支持“育新種”“培新苗”,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經費支配權和資源調度權,對基礎研究實行長周期、高強度的穩定支持。要培育良好的產業生態,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集群生長,在未來產業發展中強化正向激勵,建立試錯容錯機制,大力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敢闖敢試的創新文化與發展環境,建設集成大科技創新平臺、大市場產業生態的“熱帶雨林”。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胡擁軍 作者系國家信息中心未來產業和平臺經濟研究中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