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國代表——探索資源型地區轉型路徑
忻州是黃河入晉第一市,是山西省黃河“幾字彎”生態攻堅戰的重要組成部分。“忻州是資源大市,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基礎扎實、優勢明顯,積極探索和盡快走出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新路徑,更需順勢而為、乘勢而上。”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忻州市委副書記、市長李建國表示。
去年召開的全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強調,積極探索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新路徑。忻州緊跟山西“五大基地”建設步伐,立足資源稟賦、比較優勢和產業基礎,抓轉型、調結構,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李建國代表介紹,如今,忻州原煤產量連續4年穩定在1億噸以上,煤炭先進產能占比96.43%。電力總裝機突破2000萬千瓦,其中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裝機占比61.57%,焦化先進產能達到100%,新型能源體系加快構建。同時,忻州先進制造業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全面發展,40戶企業納入山西省級重點產業鏈鏈上企業清單。
李建國代表認為,須深刻認識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在推動產業迭代更新過程中,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相互銜接、互為促進。應堅持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相結合,通過優化制度安排、構建新型生產關系,發揮好傳統產業對科技創新的承載作用,形成以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激發新質生產力的全新局面。 (經濟日報記者 梁 婧)
閆宏光代表——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約束
“黃河流域內蒙古段處于黃河‘幾字彎’的上半部分,生態地位、經濟地位、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推動黃河流域內蒙古段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筑牢北方生態安全屏障,是內蒙古必須承擔好的重大政治責任,也是內蒙古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迫切需要和歷史機遇。”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能源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閆宏光說。
閆宏光代表介紹,近年來,內蒙古把“三北”工程建設與新能源開發有機融合、一體推進,立足風光資源和“沙戈荒”資源優勢,實施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加快推進生態保護、新能源發電、林沙產業互動融合發展,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一舉多贏。
“我們通過科技創新、產業融合、協同助力生態治理等多維度的實際行動,加快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全面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一盤棋’,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能源資源保障。”閆宏光代表說,內蒙古能源集團積極打造“風電光伏一體化”產業格局,兩個防沙治沙風電光伏一體化項目已于去年底開工,力爭到2030年防沙治沙風電光伏裝機達到830萬千瓦,治理沙化土地不低于107萬畝。
閆宏光代表建議,黃河流域要以生態保護為前提,堅持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在能源經濟發展上要宜火則火、宜風則風、宜光則光、宜煤則煤,促進形成優勢互補的差異化協調發展格局。 (經濟日報記者 吳 浩)
李春田代表——積極主動“走出去”
山東省濱州市位于黃河三角洲腹地,是黃河流域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濱州市市長李春田表示,濱州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樹牢“走出去,世界就在眼前;走不出去,眼前就是世界”的理念,積極參與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拓展對內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注入動力和活力。
李春田代表介紹,2024年濱州市進出口總額增長8.8%,連續7年入選“中國外貿百強城市”。濱州持續加強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政府部門、企業、機構等方面的合作。濱州龍頭企業魏橋創業集團,積極響應“走出去”發展戰略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搭建起一條從國外礦山到國內工廠、集多式聯運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條,構建起中國與非洲之間的雙向物流運輸通道。
“2024年,濱州持續開拓東盟、非洲、拉美等國際市場,大力發展跨境電商、海外倉等外貿新業態。深度融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對相關國家的進出口額實現10.3%的穩健增長,占比達到60.8%。”李春田代表說。
李春田代表表示,濱州將推動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充分借助貨運通道優勢,全力打造陸運與海運協同發展的一體化國際物流體系。將構建并完善助力企業走向世界的制度機制,激勵企業勇敢“走出去”,闖蕩國際市場。 (經濟日報記者 崔 浩)
萬正峰代表——抓住重點項目久久為功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濮陽市委書記萬正峰表示,近年來,濮陽市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經濟,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久久為功,為唱好新時代“黃河大合唱”貢獻力量。
濮陽地處黃河下游,黃河過境167.5公里,屬于典型的“二級懸河”河段。萬正峰代表表示,濮陽市堅決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政治責任,在生態環境保護上鐵腕施策,在黃河長治久安上持續加力,在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上精打細算。加快骨干水系通道和調配樞紐建設,持續推進防洪工程和涵閘改建工程,有序實施金堤河、馬頰河防洪薄弱環節治理,全面提升引水、調水、輸水、防洪除澇能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加快黃河干流及重要支流生態廊道建設,積極推進黃河濕地生態環境整治與修復,有序實施黃河大堤綠化提升、引黃灌溉調蓄生態涵養帶等重大工程。促進文旅融合發展,加快中華龍源景區、黃河治水文化園(瓠子堵口)等項目建設,推動國際雜技文化產業園等景區由觀光游向度假游、沉浸體驗游轉型,促進歷史文化名城與黃河流域文旅文創融合發展。
萬正峰代表表示,濮陽市以綠色低碳轉型為重要抓手,堅持制造強市、制造立市,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聚焦六大產業集群、20條重點產業鏈,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競爭力,已培育形成生物基新材料、氫能全產業鏈。 (經濟日報記者 袁 勇)
溫樞剛委員——提升電力“含綠量”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溫樞剛表示,能源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也是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
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經濟地帶,蘊藏著豐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氣和有色金屬資源。當前,綠色低碳經濟正成為促進黃河流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特別是沿黃省份加快推動清潔能源平穩有序替代傳統能源,電力“含綠量”不斷提升,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持續下降。
溫樞剛委員介紹,中國華能正在甘肅建設的我國首個千萬千瓦級多能互補綜合能源基地,是服務“隴電入魯”特高壓工程的重點配套電源。項目建成后,黃土高原上的風和光將轉化為綠電,通過特高壓線路輸送至齊魯大地,為山東提供源源不斷的綠色電力,既優化了黃河流域能源結構,減少了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又為區域提供了清潔穩定的能源供應。
“對于能源企業來說,應進一步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突出黃河流域環境保護工作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服務于黃河流域生態大保護大協同格局。”溫樞剛委員建議,進一步推動綠色低碳發展,聚焦構建新型能源體系和新型電力系統,充分利用黃河流域“沙戈荒”地區的風、光資源,助力黃河流域打造清潔能源供應體系;進一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以大基地大項目帶動產業鏈創新鏈協同聯動,推動設備向高端、智能、綠色、安全升級。 (經濟日報記者 劉 瑾)
馬忠明委員——發展特色優勢農業
2024年,我國糧食產量首次躍上1.4萬億斤新臺階、畝產提升10.1斤。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要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能力。
黃河流經多省,涉及面積大,域內人口多,生態環境復雜,農業資源多樣。去年召開的全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強調,毫不放松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黃河流域既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也是我國重要的經濟帶。”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原院長馬忠明表示,中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活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能取得這一成績,黃河流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今年全國糧食產量1.4萬億斤左右的預期目標,馬忠明委員認為,黃河流域要在保護好生態的基礎上,發揮資源稟賦,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農業,持續增強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把母親河建設成幸福河。
馬忠明委員建議,加強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和新品種選育,一方面,利用基因編輯和轉基因等分子生物學技術,創制一批抗逆優質的糧食作物種質資源,為未來糧食數量和質量安全保駕護航;另一方面,選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新品種,把培育重大新品種作為提升糧食生產潛力的主要抓手。
“要牢牢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把我們的飯碗端得更穩更牢。”馬忠明委員說。 (經濟日報記者 曾詩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