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潔委員——擴大保險覆蓋范圍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實施好個人養老金制度。“養老保險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人數多、待遇剛性強、基金規模大、運行周期長,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較大。”全國政協委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副院長孫潔表示,我國陸續建立了廣覆蓋的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補充性的第二支柱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在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和各類商業養老金融業務建設方面,也已出臺不少舉措。但目前仍面臨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自2024年12月15日起,第三支柱的個人養老金制度從36個先行試點城市(地區)推開至全國,商業養老金融產品種類進一步擴容。目前,我國個人養老金開戶人數已突破7000萬人。孫潔委員認為,個人養老金制度仍有較大發展空間,目前,個人養老金產品結構仍不夠理想,產品和服務有待完善。在目前已發售的產品中,銀行儲蓄和理財類產品占比超過五成,且存在同質化問題。除保險類產品具備長期屬性外,基金、理財產品大多為1年至5年的短期產品,亟須具有養老金管理經驗的金融機構創新開發更多中長期的養老金融產品。
孫潔委員建議,在推進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要加強頂層設計,堅持系統發展觀念,把普惠作為重要標志,把提高惠及率作為重要目標。在基本不增加財政和企業負擔的前提下,完善創新政策機制,增加制度吸引力,重點擴大第二、第三支柱中低收入者的覆蓋范圍,惠及更多群體。 (經濟日報記者 楊 然)
許連紅代表——科技賦能農村養老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擴大普惠養老服務,推動農村養老服務發展。“經濟保障有待加強、優質醫療養老資源相對不足、老年人精神慰藉缺乏等都是我國農村養老面臨的短板。”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中陽縣福祉養老服務有限公司社工部部長許連紅表示,科技手段有望成為化解農村養老難題的重要突破口。
一方面,科技手段能大幅提升人工照護效能。許連紅代表說,通過智能管理系統,護工可以及時了解、高效管理老年人健康信息,收集他們的需求和反饋,制定個性化服務計劃;借助線上專業平臺,為老年人提供專業的心理疏導和多樣化的文娛活動,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另一方面,智能護理系統也能承擔部分養老服務。許連紅代表表示,通過智能手環、智能血壓計等遠程監測設備,可以實時監測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及時發現異常并預警,降低突發疾病帶來的風險;智能助餐系統、送藥機器人等設備可以為失能老人提供生活照料,降低人工照護成本;智能平臺還能整合醫療資源,提供線上問診、藥品配送等服務,彌補農村醫療資源不足的短板。
許連紅代表認為,科技將進一步賦能縣域養老,實現資源的高效整合與共享,推動形成“縣—鄉—村”三級智慧養老網絡。同時,還有利于推動農村養老產業升級,如發展智慧養老院、居家養老服務平臺等,為老人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養老選擇。
“科技賦能智慧養老是解決農村養老難題的重要途徑。”許連紅代表說,希望未來每一位農村老人都能享受到科技帶來的福祉,實現老有所養、老有優養。 (經濟日報記者 梁 婧)
郭彩云委員——合力發展銀發經濟
發展銀發經濟,滿足老年群眾多方面需求,妥善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人民福祉。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大力發展銀發經濟。“遼寧省發展銀發經濟有基礎、有條件、有優勢。”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常委、遼寧省副省長郭彩云說。
如何更好推動銀發經濟發展,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郭彩云委員建議,首先,要完善頂層設計,健全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綜合運用土地、住房、財政、稅收、金融等支持政策,優化銀發經濟發展環境,以政策紅利激活銀發市場。其次,要突出產業融合,注重發揮比較優勢,激活“智造基因”,升級“文旅IP”,統籌協調推進銀發產業集群發展、重大投資工程項目建設、重點產業園區建設,打造旅居養老新模式。同時,要強化科技賦能,拓寬數字技術應用于養老服務的場景,將智能化建設、機器人技術等融入日常照護、智能助行、醫療康復、家庭服務等多方面、各領域。
此外,還要加快人才引育,加強校企合作,完善銀發經濟相關專業學科體系,著力培養智慧養老技能人才,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吸引更多專業技術人才扎根養老產業。注重兜底保障,加快農村養老機構改革,優先為空巢、失能、高齡、貧困等特殊困難老年人提供服務,因地制宜開展養老產業協作與對口支援。“我們還將積極發展鄉村旅居式養老服務,增強農村銀發經濟發展內生動力。”郭彩云委員說。 (經濟日報記者 樊楚楚)
汪玉成代表——滿足老年人新需求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大力發展銀發經濟。我從中感受到了濃濃的民生溫度。”在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安吉縣余村村黨支部書記汪玉成看來,我國老齡人口需求正在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既有對衣食住行、健康養老的需求,也有對休閑、體育、娛樂等精神生活的新需求,需持續完善養老服務,不斷提升老年人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汪玉成代表在調研中發現,基層養老服務仍存在養老設施不足、專業人才短缺、服務質量參差不齊等現象,這些問題不僅影響著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也是我國發展銀發經濟的著力點。
“做好養老服務既要算經濟賬,也要答治理題。”汪玉成代表建議相關部門進一步加大對養老服務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養老服務,形成兜底有保障、普惠有質量、多元有選擇的養老服務體系。支持老年旅游、健康管理等產業發展,滿足老年人身體健康、精神富足等多層次需求。加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培養復合型養老護理人才,并利用新技術開發適老化產品和服務,推動智慧養老,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選擇。
近年來,安吉縣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深度融合,逐漸建立了覆蓋全縣的養老服務網絡。除17家養老機構提供3080張床位外,還設立210多家縣鄉村(社)三級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日均服務老人7600人次,并建成322張家庭養老床位,為580戶老人進行了居家環境適老化改造。 (經濟日報記者 李 景)
買世蕊代表——壯大服務人才隊伍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新鄉市糖業煙酒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買世蕊表示,加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能夠有效提升養老服務的整體質量和效率,更好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滿足老年人高質量養老需求。
“當前,基層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在總量、專業度等方面仍存在不足。”買世蕊代表了解到,一些地區專業護理人員供給不足,無法滿足養老行業的市場需求。在現有的養老服務人員中,不少人缺乏專業知識和技能,難以提供高品質養老服務。此外,養老服務行業整體薪資水平不高,制約了行業對人才的吸引力。
買世蕊代表建議,有關部門應加強組織實施養老服務人才培養計劃,為從業者提供系統的教育培訓;鼓勵大專院校增設養老機構管理等專業,擴大招生規模,培養更多專業能力過硬的養老服務人才;鼓勵醫生、護士等醫務人員到醫養結合機構、養老服務機構執業或提供指導;提高養老服務人員薪酬待遇,拓寬從業者職業發展通道,提升養老服務人才的社會認同感。
買世蕊代表說,要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強養老服務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促進養老服務模式優化升級,更好滿足老年人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的美好愿景。 (經濟日報記者 袁 勇)
(責任編輯: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