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寧夏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教育基地,全國政協委員、寧夏大學黨委書記李星和學生們探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為完善提案征求意見。
當前,寧夏正在努力創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各民族團結共融,才能夯實國家安全發展的基石。”李星委員認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也是寧夏推動經濟、人才等工作高質量發展的主線。寧夏大學坐落在少數民族地區,理應率先垂范建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先行校。
培養出符合時代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是李星委員關注的焦點。去年,他結合高校育人工作實際,就教育資源均衡配置、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等話題提交了提案,均得到有關部門答復。
唯有俯身沉心,才能交出合格“委員答卷”。去年,李星委員時常奔波在調研路上,常常思考著如何夯實國家發展人才基石。“必須以喜聞樂見的創新方式,讓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教育觀念真正扎根在年輕人心中。”地方音體美藝術作為共享的文化符號,體現了各民族之間的互相借鑒、學習和認同,也更容易被接受。李星委員說,“寧夏擁有這方面的優勢和基礎,可以為國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上交合格‘寧夏答卷’”。
“對全國政協委員來說,好的提案是群眾心聲的傳遞與回應。”李星委員說,對寧夏而言,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設可以發揮協調黃河水沙關系、防凌(洪)、供水、發電、水資源配置等綜合功能,確保黃河安瀾,改善西北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今年,他還計劃圍繞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寧夏算電產業協同發展等提交提案,為寧夏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經濟日報記者 馬呈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