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糧食價格一頭連著生產者,一頭連著消費者。有關部門要統籌做好政策性收購和市場化收購,推動糧食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避免“谷賤傷農”。
糧食種得好,還要賣得好,事關農民當年種糧收益和來年種糧積極性,事關糧食安全。全國糧食收獲已近尾聲,有關部門預計今年糧食產量將首次突破1.4萬億斤,創歷史新高,為保障糧食安全增添底氣。目前秋糧收購已全面展開,秋糧占全年糧食生產的大頭,產量常年占總產量的75%左右。如何做好秋糧收購工作,確保秋糧顆粒歸倉,努力把“好收成”轉化為“好收入”,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國家糧食安全水平提升的重要體現。
當前糧食價格下降與糧食供需格局的深刻變化密不可分。一方面,國內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庫存充足,但消費需求并未顯著增長,糧食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導致糧食價格承壓下行。另一方面,2023年以來,全球糧食供給呈供大于需的態勢,全球糧食供應鏈預期趨穩、高糧價所引發的緊張情緒逐步釋放,全球糧食價格大幅回落,給國內市場帶來傳導效應,但影響有限,國內糧食價格波動幅度小于國際市場。分品種看,國內大米連續多年供大于需,印度放寬大米出口政策引發全球大米價格暴跌,大米市場運行總體平穩。玉米產需缺口仍然存在,但新季玉米增產、進口增加,玉米供應增加、需求不足,玉米市場出現階段性供應過剩的新問題,玉米價格承壓下行。與玉米相比,國內大豆產需缺口較大,進口依賴度高,價格和國際市場高度關聯,受國際大豆價格下行和進口量增加的傳導影響,國內大豆價格持續走低。
糧食價格一頭連著生產者,一頭連著消費者。糧食價格過高,會造成“米貴傷民”;價格過低,會造成“谷賤傷農”。在種糧成本居高不下的情況下,糧食價格走低,種糧收益空間收窄,部分農民甚至面臨虧損的風險,極大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面對這種不利局面,有關部門要統籌做好政策性收購和市場化收購,推動糧食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避免“谷賤傷農”。從目前來看,糧價出現止跌企穩跡象。
政策性收購是我國對糧食市場宏觀調控的重要舉措,旨在防止價格大幅波動、保護農民利益并維護市場秩序。有關部門用好政策“工具箱”,加大糧食收儲調控力度,分品種施策,根據玉米、稻谷、大豆等市場運行特點,各有側重、精準調控,牢牢守住農民“種糧賣得出”底線。從目前來看,各級儲備庫加快儲備糧輪入收購,今年我國繼續在主產區實行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江蘇和河南兩省已經啟動稻谷最低收購價。中儲糧集團等涉糧央企、地方糧食骨干企業主動服務調控政策,充分發揮倉容、資金、渠道、人才、管理等多方優勢,始終在市、均衡收購,對增強市場信心、穩定糧食價格預期起到積極作用,帶動糧食加工企業、貿易商積極入市收購,形成多元主體踴躍入市的良好局面。
市場化收購仍是糧食收購的主力軍。各地強化產購儲加銷一體化發展,充分做好秋糧收購工作,確保有人收糧、有錢收糧、有倉收糧、有車運糧,為企業入市收購創造有利條件。因地制宜舉辦形式多樣、各具特色的產銷洽談活動,加強產銷銜接和農企對接,促進糧食跨區域高效順暢流通。糧食加工業是促進主產區提高糧食就地加工轉化能力的重要引擎。近年來,我國推動糧食加工業向主產區、產糧大縣集中,提高主產區糧食就地加工轉化能力,推動主產區從“賣原糧”向“賣產品”“賣品牌”轉型,一定程度上有效化解主產區存在的賣糧難、效益低的問題。
四季輪回,耕耘不輟,五谷不絕。早在秋糧上市之前,我國已經為明年糧食生產作出周密規劃和部署,不斷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政策,發布明年小麥最低收購價格政策和農業保險政策等,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為農民提供穩定的政策環境和預期收益,充分激發農民種糧積極性,這為來年糧食再獲豐收打下堅實基礎。 (作者:劉慧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