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10月26日神舟十七號的升空,“最年輕航天乘組”開啟了他們的太空征程。乘組由湯洪波、唐勝杰、江新林3名航天員組成,是我國空間站建造任務啟動以來,平均年齡最小的航天員乘組。“最年輕航天乘組”給我們帶來哪些驚喜?
“最年輕航天乘組”顯示了中國航天員培訓體系已趨成熟,科學高效。這是首次由第二批航天員帶領第三批新航天員執行任務。2021年曾入駐空間站的湯洪波,時隔短短2年之后,成為重返“天宮”第一人,也成為現在為止執行兩次飛行任務間隔最短的中國航天員。2020年入選為我國第三批航天員的唐勝杰、江新林,從“航天小白”到開啟太空征程,只有短短3年時間。
載人航天是集國家政治、軍事、科技實力為一體的高難度系統工程,涉及生物工程、機械制造、精密儀器等幾十個專業領域,需要完成航天員選拔訓練、醫學監督和醫學保障、飛船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研制、航天服與航天食品研制、大型地面模擬試驗和訓練設備研制等多項重要任務。航天員培訓時間短、任務間隔短,既彰顯了中國載人航天的自信從容和效率提升,更意味著多年來積累的豐富經驗和先進技術,已經沉淀在航天員培訓的流程優化中。
“最年輕航天乘組”預示著中國深空探索將大跨步前進,目標長遠。他們承擔的任務可不簡單。神舟十七號飛行任務將首次進行空間站艙外試驗性維修作業。以往的艙內操作及出艙活動有很強可預見性,能在地面的各項訓練中事先模擬出現的難點和問題。而艙外維修作業具有極高不確定性,故障和問題并非預設,要在艙外正確高效解決實際問題,對航天員來說是高難度挑戰。當前,空間碎片日益增多,長期運行的航天器難免受到空間微小顆粒撞擊。前期檢查發現,中國空間站有輕微損傷,目前各項功能、性能指標均滿足要求。雖說是可修可不修,但從面向空間站長期運行、驗證技術能力出發,艙外試驗性維修還是要做。
把這樣的重任交給年輕乘組,既是面向未來驗證技術,也是面向未來培養人才。現在讓更多年輕航天員執行高難度空間站任務,就是為未來載人登月等深空探索任務奠定良好人才基礎。根據規劃,我們將在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首次登陸月球,推動載人航天技術由近地走向深空。那時,現在這些年輕的航天員也都年富力強,有精力、有經驗,能更好地完成逐夢蒼穹、開拓人類生存空間的重任。
“最年輕航天乘組”還提示我們,民營商業航天將有廣闊發展前景。當前,空間站轉入應用與發展階段和載人登月任務正式啟動,正在為各民營商業航天公司的發展注入推進劑,提升我國航天領域的創新活力和市場競爭力。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干。航天國家隊越游刃有余,意味著技術越成熟,航天民間隊越有開拓空間。隨著中國航天員培訓體系的成熟,商業航天員培訓也提上議事日程。去年底中國探險協會深空分會已發布《商業航天員等級評價及培訓規范》,其中借鑒了國家航天員選拔與訓練技術體系的成功經驗。
“大航天時代”必將帶動人類文明的大進步,期待著更多普通人也能走進太空探險的那一天早日到來。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佘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