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重要的食糖生產國和消費國,糖料種植在我國農業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當前,國內糖料種植現狀如何?食糖保障能力怎么樣?產業潛在的問題如何解決?記者進行了調研。
眼下,廣西來賓市興賓區鳳凰鎮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黃安優質“雙高”糖料蔗基地內,大型拖拉機、甘蔗種植機并列同步作業,機器自動完成植苗、蓋膜、覆土等工作。
“我們使用北斗導航無人駕駛播種機,一個小時能種甘蔗3畝以上,一天能種20多畝,機械化種植效率比人工提高了10倍以上。”鳳凰鎮福庫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余才庫告訴記者。
我國食糖主要包括甘蔗糖和甜菜糖兩大類,甘蔗糖生產主要分布在廣西、云南、廣東等南方地區,甜菜糖生產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等北方地區。近五年平均來看,甘蔗糖產量約占食糖總產量88%,甜菜糖產量約占12%。
近年來,我國甜菜生產全程機械化占比已達95%以上,2024年內蒙古甜菜種植面積約182萬畝,比上年增長約29%;新疆甜菜種植面積達到130萬畝左右,創近10年新高。甘蔗自育優新品種在整個產業中占主導地位,普及率超過95%;甘蔗機耕、機種、機管水平大幅提升……甜菜種植面積穩中有升、甘蔗良種推廣和機械化水平不斷提升,對填補我國食糖缺口、保障國家糖料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業內人士表示,近10年來,我國糖料年產量總體在1.12億噸以上,糖料年種植面積保持在2000萬畝左右,食糖產量位居全球主要產糖國前五位,年產量維持在1000萬噸左右,占全球食糖年總產量的比重約為5.6%。中國糖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2月底,2024/25制糖期全國食糖累計產量971.61萬噸,同比增長22.25%,創下近十年最快增速。
“國家大力推廣高產糖料作物、優化種植技術,疊加有利氣候因素,2023/24制糖期和2024/25制糖期我國糖料生產呈現恢復性增產。”國家糖料體系產業經濟崗位科學家劉曉雪說。
但在我國食糖自給程度發展向好的同時,也伴隨一些潛在的問題。
——對外依存度仍然較高,易受國際市場波動影響。
近年來,我國食糖年產量保持在1000萬噸左右,而我國食糖年消費量約1500萬噸,存在約500萬噸的缺口。
劉曉雪告訴記者,2024年,僅考慮食糖進口,我國食糖對外依存度約28.1%,而綜合食糖進口、糖漿預混粉進口折糖來看,我國食糖對外依存度實際約39.2%,在全球仍處于較高水平。
產不足需,需進口食糖補足。巴西、印度是全球主要產糖國,但今年巴西食糖產量較上年度減少,印度產量不及預期,國際市場波動易對我國食糖供給和價格產生影響。
——與主要出口國相比,我國甘蔗、甜菜種植總成本偏高。
糖料種植總成本分為人工成本、物質與服務費用和土地成本。
記者了解到,廣西甘蔗砍收環節較依賴人工,甘蔗砍工成本為每噸160元至180元,占甘蔗生產成本比重超50%。2023年我國每畝甘蔗總成本約是巴西的3倍多,甜菜總成本約是德國的2倍多。
據新疆發展改革委發布的數據,2024年新疆甜菜畝均產量與上年相比下降2.22%;畝均總成本與上年相比下降2.62%,其中物質與服務費用略增、人工成本減少、土地成本增加。畝均凈利潤與上年相比下降1.40%;畝均現金收益與上年相比下降3.45%。
我國原料成本構成食糖總成本的70%至80%,原料成本偏高影響我國食糖的國際競爭力。
——產業核心競爭力仍需通過科研提升帶動。
新疆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員劉華君告訴記者,新疆每年進口9萬至10萬組國外甜菜商品種,98%以上的甜菜種子依靠國外進口。
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顯示,2001年至2020年間,我國甜菜每公頃種子費從333元增至1859.85元,累計增長了458.51%。
面對困境,多方正在采取行動。
近五年,廣西和云南實行糖料蔗良種良法技術推廣補貼,推動甘蔗良種普及和生產全程機械化;
內蒙古自治區實施“甜菜優異種質創制與適宜機械化作業品種選育”項目,針對甜菜種業“卡脖子”問題,開展聯合攻關,選育高產優質多抗新品種,突破甜菜種子丸粒化加工技術,推進“育繁推”一體化甜菜種業創新技術體系,取得階段性成效;
2022年,財政部、農業農村部等在廣西開展糖料蔗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中央財政、省級財政分別承擔保費補貼45%、25%,降低種植風險、保障農民收益……
“穩定實施糖料蔗良種良法推廣技術補貼5至10年,形成行業發展預期,再通過科技創新、模式優化和良好的產業政策,實現糖料增產增糖降本增效。”劉曉雪說。
國家糖料產業技術體系副首席李曉東說,短期來看,2025年糖價或仍將階段性波動。長遠而言,我國糖業需在開放與自主間尋找平衡。
劉曉雪認為,基于食糖的屬性和保障國家經濟安全、持續增強食糖有效供給等方面考量,我國應當構建以本國自給為主、國際食糖市場為有效補充的糖業格局。“這樣既可以保障食糖供給,又可以減少國際市場波動對我國糖業的影響。”
(責任編輯:劉朋)